一面“窗帘”后的精神密码

Connor 火必网交易平台 2025-04-17 7 0

当高速运转的时代陀螺,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似乎不再紧密,每个个体是否将成为一座座孤岛?社会学家一度忧虑的“原子化生存”,在安徽总有胜于雄辩的反证。

大别山上,雪融春至。玉兰无言,却以竞相盛放的姿态,传递着流淌于此的阵阵暖流。

时间回到一年多前。连降的大雪,让合武高速金寨段因道路结冰无法通行,家住附近的金寨县槐树湾乡村民,自发为滞留人员免费送去应急物资,让网友直呼“被安徽老乡暖到了”。

“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面对外界如潮般的点赞,被网友送上热搜的“鸡蛋爷爷”槐树湾乡万冲村村民许怀庆,与许多乡亲们一样,心里只有这个朴素的想法。

无独有偶。今年春节期间,歙县瞻淇鱼灯火爆出圈,2万余台自驾车辆同时涌入一个小村,一时造成交通堵塞,当天晚上,沿途村民也自发为堵在路上的游客免费送去鸡蛋。

滴水可见太阳。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大笔点染,写下守望相助的人民史诗,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窗帘之约”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透过一面普普通通的窗帘,何以清晰看到安徽人民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每天早晚,窗帘按时开合,是独居高龄老人与社区志愿者之间,约定的一个“暗号”,那是老人正常起居、身体无恙的标志。

相较于两年前记者来此探访,“窗帘之约”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窗帘’发挥了‘大作用’。”对此,今年82岁的恒通社区居民金从江深有感触。

一次,恒通社区志愿者发现,金从江老人的窗帘没有按时拉开。考虑到金老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志愿者立即上门查看,发现老人摔倒在地,幸亏送医及时,最终转危为安。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从城市到乡村,这样的“窗帘之约”,近年来在安徽多地铺展开来,依托点滴创新的群众智慧,回答养老助老的时代命题。

在祁门县金字牌镇金陶社区,因年轻人陆续外出务工,社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情况,金陶社区专门为年龄偏大、行动力差、体弱多病的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一面醒目的红色窗帘。这样一来,附近居民来往之间,都成了守护老人平安的志愿者。

着力破解“有缘千里来相会,无奈对门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将志愿服务深度嵌入人民群众守望相助,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日常之中,在安徽,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安庆市迎江区龙狮桥乡,地处该市东部新城中心,此前长期存在新建小区居民关系冷淡陌生、老旧小区便民服务较不完善两大难题。

不过,随着一支名为“邻里十八匠”的志愿服务队成立,这两大难题得以一体解决。

“邻里十八匠”志愿服务队通过集结辖区内的剃头匠、补鞋匠、磨刀匠等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于新老小区中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在便民利民的同时,也拉近了邻里距离。

展开全文

点点萤火,并肩燃映,以微小的默契,做彼此的烛炬。

“同舟共济”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一山放出一山拦,同各种可以或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位于阜南县的王家坝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和淮河防汛“晴雨表”。该闸建闸70余年来,16次开闸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淮河安澜立下汗马功劳。

而在王家坝闸之下,是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当闸口开启,它如一个敞开的怀抱,消解洪水奔腾而来的汹汹之势,并将其稳稳送入下游。

四年多前,大雨滂沱,洪水凶猛,安徽境内长江、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根据国家防总指令,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泄洪,泄洪总量相当于26个杭州西湖。

泄洪前夕,风雨之中,增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涌来,帮助蒙洼蓄洪区2000多名非安全区群众赶牛羊、扛家当,扶老携幼,全部转移,只用了7个小时。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王家坝闸开闸泄洪的意义:此举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唯独选择“扛下所有,牺牲自己”。

“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舍小家、顾大家,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蒙洼蓄洪区村民王其平,这样解释他心中的“王家坝精神”。

洪水退后,王其平和蒙洼蓄洪区里的村民一起,因地制宜,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发展壮大芡实、莲藕、龙虾等适应水生环境的特色产业,变水患为水利。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中纬度、南北方、海陆等过渡带叠加,全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间丰枯悬殊,造成了水旱灾害的频发。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安徽人民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同舟共济”的最美风景线。

半年多前,黄山市持续遭遇强降雨侵袭,雨量之猛、涨水之急、速度之快,超乎想象,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

在歙县绍濂乡小溪村,入村道路塌方、桥梁冲断,一度停水停电,手机信号全无,与外界失去联系。救援到来之前,村民纷纷拿出自家物资,互帮互助,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披坚执锐,覆海移山,以硬核的守望,做彼此的脊梁。

“抱团出海”

一种守望相助的精神,之于今天努力创先争优、争取更多领跑的安徽,不仅塑造着一种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而且积蓄着一种团结奋斗的发展思维。

安徽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扩大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海,恰恰就是开放的代名词。

“不出海,就出局”的商业海洋固然让人憧憬,但迥异的法律法规、陌生的风土人情、疏离的政商关系、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消费习惯等,也是企业不能忽视的暗流与礁石。

如此而来,安徽的战法,“抱团出海”,依靠同行者的守望相助,无疑显得非常重要。

不久之前,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94家企业、金融机构、协会律所、高校院所等发起组成,致力于为安徽企业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专业服务。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协同,从理念上的协同,再到业务上的协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担任联盟理事长时说。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安徽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在这之中,整车出口量更是跃居全国首位,“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可以预见,以成立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作为安徽企业“抱团出海”的重要组织形式,一个共享信息、整合资源、共担风险的徽派企业联合舰队呼之欲出。

不止于此,“抱团出海”,横向组团、纵向共链、资本合作,还有利于有序推动安徽优势产业海外布局,带动设备、技术、服务、标准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越是在企业从简单的产品输出、项目承揽、海外并购等,向产业链、制造体系“抱团出海”转变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守望相助的力量。这也是安徽加快建设汽车、新能源等国际合作产业园的题中之义。

攥指成拳,无远弗届,以坚定的同行,做彼此的征途。(记者 方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