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代客祭扫猛招迭出:费用200元-1000元不等,全程直播可以代哭
“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不做事的人。”
二十一世纪,不缺金钱也不缺人才,缺的是效率。
经济开放带来文化开放,文化开放带来传统革命。现今的产业结构早已不能简单的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了,什么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分类也早已过时。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梦和忙不完的事,各个人际关系之间不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直接体现为都是以“互助”为载体的服务型社会。
没空出门买买买?我们有代购。“神兽”放学没人管?我们有家政。
不会投资找信托,肚子饿了点外卖,在新型社会里,谁能提供帮助、谁能提供更具特性的代客服务,谁就能够更加被这个社会认同。
所以,清明时节到了,“代客祭扫”的服务也就应运而生了。
就像点外卖一样,为了让消费者实现扫墓的“需要”,可以由出钱的人自己选择由谁来“代祭”,如何祭,祭多久,甚至为了避免偷工减料,还可以全程直播,“代哭”到你满意为止。
展开全文
恐怕连一辈子都在呼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孔孟都没想到,“天下大同”竟然以“服务”的方式实现了。
问题是,这类服务,你认同吗?
不管是祭扫还是哭坟,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向来都是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一大特色。
古有“三年庐墓”的子贡,今有“说哭就哭”的职业孝女,无论真假,孝子贤孙们为了求得“孝义”的美名,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思。
“花钱代哭”其实自古皆有,很多地方都出现过职业性的“哭夫”或者“哭妇”,不管是人是狗,只要给钱就能“服务”,可谓哭的越惨收入越高。
尤其是近几年,“哭丧服务业”正在悄然兴起,“代客祭扫”的服务项目也并成星火之势。职业化的“孝子亲朋”正在用他们的泪水和哭声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为自己赚取了不菲的钱财。
据了解,某些交易平台上早就上架了诸多相关的服务,从代客扫墓到代客痛哭,费用从两百块到几千块不等,差价悬殊,其套餐中包含的业务也不尽相同。
有的开价很夸张,比如基本款的清扫、烧纸、上香上果大概是五百元以内,需要特定的花束、默哀追思等个性服务则要加钱,需要照片、视频,甚至开远程直播发送哀思,起码就上千了,另外,“偏远乡镇的交通费用还要另算”。
所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少业者都专门成立了工作室,只为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口号是:“人间有爱,大爱无疆。”
清明节前后,此类的需求络绎不绝,顺路的邀单也层出不穷。这一工作门槛低,时效好,个体也能经营,上班也能兼顾,只要金钱能到位,必有勇夫敢哭墓。
据墓园附近的一名从业者介绍,他在去年清明便接手过上百个代人祭扫的单子,大部分客户都没有特别的要求:“无非就是送上一个花圈,烧点纸钱,说点悼词,顶多再哭上几声,就可以收入几百元。”
对比于个体跑单,就连一些县市的民政部门以及一些专业的殡葬单位都连带推出了各种代祭代扫的服务,由此可见,这项服务还将连年继续演进,甚至扩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面对新兴事物,反弹的声音自然也少不了。
很多人认为:清明祭扫贵在心意,雇人帮忙并不可取,缅怀亲朋需要身临其境,亲力亲为,自古以来孝道和祭祀都是维系家国情怀的根本,至于扫墓这种事情,还真不是有钱就可以交代的。
但是,大时代之下,代客业务到底是应该符合传统?还是应该符合需求?
据统计,不论是市属的殡葬单位,还是各个地方经营性的墓地或陵园,“代客祭扫”业务之火爆,已经需要客人提前预约报名才行。甚至有些已经名额爆满,供不应求。
不得不说,部分地区的百姓确实分身乏术,无法赶在节日来临之时为先人祭扫,或者城村交通不便,或者亲疏亦有远近,再加上这几年赶上了疫情,换一个形势来寄托对过世亲友的哀思,似乎也无可厚非。
而且,新兴行业也带来了就业新生,有的扫墓者和哭坟人本身就是下岗待业的中年,有的人甚至压价兼职在做这份工作,一日所得不过几十块,用心劳力之余,还要看人的脸色,为了生活,实属不易。
所谓职业不分贵贱,不偷不抢不骗的情况下,靠自己努力赚钱,不也是很励志感人么。
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也在逐渐加强管理。对于市场上的代客行业进行及时的有效约束和规范才是时下所需。
坐地起价和哄抬报价的行为确实时有发生,几百上千的花篮强买强卖,各个档位的套餐不伦不类,流程混乱,态度敷衍,失去了“敬”的意味,也难免被人们诟病。
虽然代客祭扫这种形式属于创新服务,但服务方和雇佣人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本质上与其他市场上的买卖并无分别,从“小众项目”到“大众服务”,只有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接受,这一行业才能更快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服务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如果是“发乎情,止乎礼”,有人赚钱,有人尽心,又何乐而不为?
《论语》有载:晚年的孔子生了重病,其门下的弟子组织了高规格的“治丧委员会”,希望以“大夫之礼”厚葬自己的恩师。
孔子知道后,大发雷霆,他问一众学生:“这是在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明明是个普通人,又何必故作姿态呢?”
举头三尺有神明,儒家讲求的孝道以“真诚”为本,孔夫子一辈子礼义为先,他当然知道,就算仪式再隆重,也有可能包藏祸心,就算亲朋在侧,也表明不了内心。
很多人都会说,代客祭扫就是“有钱作怪”,因为别人是代替不了亲人的孝心的。但是,无论是亲人祭扫还是外人祭扫,哭的响或不响,其实都是形式。
“为仁由己”,每个人内心的标准都不一样,不如就让表面的归表面,内心的归内心,恶形恶状“最下不及于情”,人浮于事,谁又能怀揣善意而仅止于心呢?
只是,“过犹不及”,为善不如趁早,莫要一掷千金买虚名,莫等“子欲孝而亲不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