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热议不断,“稳定币” 究竟是什么来头?
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指导和确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关键程序性投票,即“天才法案”,可能在年底前完成立法。仅仅过了一天,中国香港通过了《稳定币条例草案》,前两天经过宪报刊登,该草案正式成为法例,叫做《稳定币条例》。中国香港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全链条监管的司法管辖区,随后引发一波相关题材的港股暴涨。看似香港“光速”立法,但如果把时间轴往前拉,这股“风暴”已经在多个国家酝酿多时——
稳定币是什么?要理解稳定币,首先要理解区块链。区块链是一个大家一起记账的“超大电子账本”,且每页账都封在一个“区块”里,一页一页串起来,变成“链”。
举个例子,小巴和同事一起点外卖,每次谁付钱、谁欠多少钱,全都记在一个账本里,每十单,大家就把这一页撕下来贴墙上,大家签字作证——这个账本就像“区块链”,每一页就像一个“区块”,一页页按顺序贴着,就像“链”。
在这本账簿中,谁都可以记账,没有一个固定的记账员统一管理;一旦写进账本,谁都不能改;关键是,这本账簿谁都能查阅。这就是区块链的三个特征: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
那么,区块链有什么作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加密货币了——区块链最成功、最广泛的应用。
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是由银行监管的,也可以说,由银行记账,而加密货币希望绕过银行,但也得防止造假,确保账目正确,这就需要一个人人都能记、人人都能查、人人都认可的账本了。
区块链就是这样一个账本:每一笔交易都记录在一个“区块”中;全网的节点共同维护和验证这个区块;一个区块只能写一次,然后被链接到“链”上;一旦写入,不可篡改、全网公开。
因此,区块链是加密货币赖以运转的“底层技术”。
简单的概述一下:稳定币是一种价值锚定法币(如美元)或黄金等资产的加密货币,核心特点是保持价格稳定(如1枚=1美元)。它在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市场中充当“交易中介”和“价值存储工具”,既具备区块链的快速跨境支付优势,又能规避比特币等代币的价格风险。
中美监管“闪电战”:争夺稳定币主导权
展开全文
1.美国《天才法案》:为美元霸权铺路
核心条款:
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等值美元、美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作储备。
仅美国注册实体或合规外国机构可发行支付型稳定币(剑指USDT等离岸币)。
战略意图:
巩固美元霸权:全球95%稳定币锚定美元,法案强制其购买美债,变相为美国财政赤字融资。渣打预测,未来四年稳定币可能年购4000亿美债,占外汇交易10%。
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用稳定币保持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2.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全球首个全链条监管
亮点:
设立发牌制度,要求100%储备资产隔离托管+反洗钱合规。
推出“监管沙盒”,京东、渣打银行等5家机构首批测试港元稳定币,跨境结算成本降至传统体系十万分之一。
战略意义:
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可能推出人民币挂钩稳定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延伸热点:欧洲MiCA、日本稳定币法案同期落地,全球正上演“监管竞速赛”。
风险与博弈:为什么大国不敢怠慢?
1.金融安全威胁:
脱锚危机: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导致稳定币USDC(储备金被困)价格暴跌至0.87美元;2022年算法稳定币UST崩盘,引发数百亿美元蒸发。
非法活动:美国参议员沃伦指出,40%勒索软件赎金通过稳定币支付。
2.货币主权争夺:
美元“数字航母”:若企业/个人习惯持有美元稳定币,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效力将被削弱(例如降息刺激经济时,一半储蓄不受影响)。
中国应对:加速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如mBridge项目),探索去SWIFT化结算,构建主权货币“防火墙”。
未来:无声嵌入生活的“数字美元”?
企业布局:京东测试JD-HKD稳定币优化全球供应链支付;美国特朗普家族支持的项目USD1市值两月冲至20亿美元。
普通人影响:
利好:跨境汇款更便宜快捷(手续费接近零,秒级到账)。
风险:若发行方储备不足或遭遇挤兑,持有者可能血本无归。
一句话总结:稳定币是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也是各国突围金融主权的战场——香港是人民币的桥头堡,数字人民币是终极防御盾牌。
(想深入了解某类稳定币技术原理或企业案例?可告知方向,为你进一步拆解!)
评论